您当前的位置: 湖南白马山药业有限公司> 产品科普
产品科普  

金银花科普

名医古书谈“金银花”


b8c954b9dda3a624c6fe0b3f2fdd9ba.png     金银花一名出自明朝医圣李时珍医药名著《本草纲目》,由于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用的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的中药,传统医学认为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能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湿病发热,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炎等多种疾病,有“中药之中的青霉素”之称。金银花药性甘,寒。归肺、胃、大肠经。金银花甘寒清泄,轻扬疏透,清解疏散,入肺、胃、大肠经。既善清解热毒,又善疏散风热。药力颇强而不苦泄,为解散热毒之良药,且味不苦易服。以清为主,清中兼透,凡热毒、风热皆可投用。温病各个阶段皆宜,并常配伍连翘,在卫分能透表,气分能清解,营分能透营转气,血分能清解血分热毒。

古医书记载金银花

1660722096514097254.png     《名医别录》记载金银花为“上品”好药,《本经逢原》记载金银花为“解毒” 圣药,《本草纲目》记载金银花善治“热、毒”及保健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将金银花列为药食同源物品,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安全可靠。

金银花的成份详解

金银花其主要成份含绿原酸、异绿原酸等有机酸,以及木犀草素、忍冬苷等黄酮,此外还含有挥发油、皂苷、肌醇、齐墩果酸、胡萝卜苷等成分。



中国金银花含量的国家标准:2.0


金银花各地含量基本数据:


隆回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在4.5~7.0 

平邑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在2.0~3.0 

安龙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在1.8~2.2 

封丘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在2.5~3.5 

巨鹿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在2.0~3.0 

南江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在3.5~4.5 

秀山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在3.2~4.5 

蕲州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在3.5~4.5 



金银花的主要功效与作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解毒止痢


04fd6af95d2bbd426f9b15e47488d37.png

       金银花,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者初开的花,性味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可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     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

  

   金银花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解毒止痢等功效
  

 1、清热解毒:金银花甘寒,可以清热解毒,可用于内痈、外痈。
  

  2、疏散风热:金银花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可用于改善外感风热或者温病初期时身热、咽痛口渴等症。
 

  3、解毒止痢:金银花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疾,可用于热毒痢疾、下痢脓血,单用浓汤煎服即可奏效。





适宜人群                                         忌人群

热性病(中暑)、外感风热、牙周炎患者                      脾胃虚寒者不宜

 





1320060327_2144577321.jpg  食用、饮用方法

   生食

   取少量的金银花嫩茎叶及少量的花瓣,用冷开水洗净后,慢慢咀嚼即可。

   煮粥

   煮粥时加入少量金银花,可以清热、解暑。

   泡茶

   选用金银花、山楂,用热水冲泡,可以代茶饮,开胃消食。





野生金银花与金银花的区别

1660627764535029407.png1、花朵不同,野生金银花开时起初呈长条状并且花蕾和藤上都有细微的绒毛,而且野生的金银花看起来要更加干净,没有杂质,看上去朵型也比较整齐一些。而人工金银花则看起来比较脏,且朵型也不整齐,且野生金银花的花朵比人工金银花稍微小一点。

2、药效不同,野生金银花药效会比人工金银花更加好一点。                                               

3、颜色不同,野生金银花颜色会更加金黄,更加深一些,而人工金银花颜色更淡,还稍微带点淡淡的绿色。

4、味道不同,野生金银花味道闻起来更加浓郁且还带有花本香,而人工金银花味道则很淡,且没有花本香。

5、泡茶时的茶色和味道也不同,野生金银花泡的茶,茶的颜色会更加金黄,且金银花味道更加浓郁,品尝起来也有金银花的味道,略微带点苦味,而人工金银花泡的茶颜色则偏白色,品尝起来口感清淡,并且伴有一种怪怪的苦味。



金银花各地分布:

南方金银花主产区在湖南隆回,占南方金银花产量60%,其它贵州安龙、四川南江、重庆秀山、湖北蕲州等地均有出产。

北方金银花主产区在山东平邑,占北方金银花产量70%,其它河南封丘、河北巨鹿等地均有出产。



金银花南北之争:

金银花自古南方有名,自2000年来,传<中国药典>据本草纲目中载,金银花正宗产地为山东平邑,南方金银花非正宗金银花,逼迫更名为山银花。

金银花南北之争,缘起于中国药典,1996年前药典里为全国共有,全国均可,只需符合用药检测标准,而药典于1996年更改后,产地变为山东,而非全国共有,将南方区域金银花置之于外,甚至称为假冒金银花大加打击,以至南方金银花一撅不振,金银花农户背井离乡。归根结底,据称北方金银花是正宗,源由是来源本草纲目记载金银花正宗产地为山东,然本草纲目众所周知,乃明李时珍所著,李时珍是湖北蕲州人,属南方省份,他采药验药,著书立说都在南方进行,金银花正宗属山东是何来之说?同时李时珍的后代老乡,清文学家顾景星,写有李时珍传,传记中明显记载,李时珍在乡行医到楚王推荐,离乡到太医院任职,仅一年,就辞官回乡,后采药著书立说,生平未到过山东,然金银花在李时珍家乡不远伏牛山上就有采摘,同时著书立说那么严谨的事宜,他会将金银花产地写成山东?

其中故事,大家品味。



现将清代文学家,李时珍的老乡,顾景星的李时珍传供与大家研究,或可体会一二。

来源:全网均可搜索到

顾景星  (1621年~1687年) 清代文学家。字赤方。号黄公别号玉山居士,蕲州城人今属湖北蕲春县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入清后屡征不仕。

b5332f4909574db0505725cf244b0e6.png


李时珍传:原文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祖某,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年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善医,即以医自居。富顺王嬖庶孽,欲废适子(同“嫡子”)。会适子疾,时珍进药,曰附子和气汤。王感悟,立适子。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年七十六,为遗表授其子建元。其略曰:臣幼苦羸疾,长成钝椎,惟耽嗜典籍,奋切编摩,纂述诸家,心殚厘定。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歧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爰有《神农本草》三卷;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宋太祖命刘翰详较,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诸本,自是指为全书。夷考其间,瑕疵不少。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似兹之类,不可枚举。臣不揣愚陋,僭肆删述。重复者芟之,遗缺者补之。旧药一千五百一十八,今增三百七十四;分一十六部,五十二卷。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气味、主治。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赅物理。伏愿皇帝陛下特诏儒臣补著成昭代之典。
    万历中,敕中外献书,建元以遗表进,命礼部誊写,发两京、各省布政刊行。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所著诗文他集失传,惟《本草纲目》行世。
(本文选自《白茅堂集》第三十八卷,有删改)


681645372450500029165247b3184c3.png

译文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祖父李某,父亲李言闻,世代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以行医为业。李时珍在十四岁时补做国学学生,三次参加乡试,没有中举。读书十年,不出家门,广泛学习,没有什么不看的。他擅长医术,就以医生自居。富顺王宠爱庶子,想废掉适子的王位继承权,恰逢适子患病,李时珍进献汤药,说,这服药叫“附子和气汤”。富顺王有所醒悟,仍然立适子为王位继承人。楚王听说李时珍后,召他去做王府“祭祠”,并兼管王府医疗事务。楚王嫡子突然休克,李时珍(药到病除),使之活命。楚王(于是)(将他)给推荐朝廷,(朝廷)授予他太医院判一职。一年后请求回乡,开始写作《本草纲目》一书。
    在七十六岁那年,他写了份遗表,交给了他的儿子李建元。内容大致是说:我从小就受体瘦多病之苦,到了成年又像钝椎一样笨拙,只是我却沉湎在经典书籍中,勤奋切磋反复琢磨,收集诸家学术观点,竭尽心力加以整理制定。想到《本草》(这里的《本草》,应该是《证类》,即《证类本草》的简称),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十分重要,但错误确实很多,我就私下进行校订,经历了整整三十年,才算有了最终结果。上古时炎帝就辨别各种谷物,尝遍百草,通过药的气味分辨它的药性和毒性;轩辕,向歧伯学习,又按着伯高的指导,剖析了经络的始末因由,于是有了《神农本草》三卷。待到了梁代,陶宏景又对其加以注释,归纳了药品共有三百六十五味。(陶宏景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唐高宗时又命李勣对《本草》重新加以编写修正,(李勣兼通医学,曾奉旨与许敬宗、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英公本草》))长史苏恭上表申请增加新药一百一十四味。至宋太祖时,又命刘翰对此书进行了详细校正,仁宗再次下诏要求补加注释,又增添了一百味药。唐慎微合编为《证类》。《证类》修补了各个版本,从此可以认为它是一部较系统全面阐述草药的书籍。可是仔细认真的考察这本书的内容,(发现)仍有不少瑕疵。药物品种繁多,名称繁杂,有的一种药物却分为两三个名称,有的两种药物却混同为一种药物。如此之类,不胜枚举。我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愚钝浅陋,就越分地大胆放肆地著述。重复的地方就去掉它,有缺漏的地方就补全它。原有药物一千五百一十八味,今天增加的有三百七十四味;把它们分为十六部,共有五十二卷。以正名为纲,以附加注释为目,汇集了前代诸家对药物的解释,辨析了可疑的地方,更正了错误的地方,详细地说明药物的产地、气味、主治等。上自历代的典籍,下至野史笔记,凡是(与药物)有关的,没有不收录其中。虽然将它命名是医书,但实际是包括了万物的道理。希望皇帝陛下特地命令我将它增补变成政治清明的时代的典籍。
    在万历年间,皇帝诏令朝廷内外献书,李建元把父亲的遗表呈递了上去,皇上命令礼部进行誊写,下发到了二地京都、各省的布政司进行刻本发行。李时珍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所写的诗文及其它文集都失传,唯有《本草纲目》留传在世。


李时珍传作者 顾景星(1621年~1687年) 清代文学家。字赤方。号黄公别号玉山居士,蕲州城人今属湖北蕲春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入清后屡征不仕。康熙己未(1679年)荐举博学鸿词,称病不就。 ,世代书香之家。顾景星聪慧早熟,在父亲顾天锡的悉心调教下,6岁会吟诗作赋,9岁则已经遍读经史。15岁试于黄州,名震全府,院试奇魁,被誉为"江夏神童"、"博通君子"。《四库全书存目提要》介绍顾景星,说其:"记诵渊博,才气尤纵横不羁;诗文雄赡,亦为一时之霸才。"顾景星生平著述宏丰,共有430卷之多。其中《来耕集》和《南渡集》75卷编入《四库全书》;《黄公说字》100余卷中有47卷编入《四库全书》。《白茅堂集》包括乐府民歌、诗赋、策论、志论、奏疏、史论、传记、序文、铭诔、杂著等共46卷。

顾景星经历丰富,一生坎坷,他虽府试院试皆获第一,且严父 指教,博学广记,加之深厚的文化积淀浸润,前程应是不可限量的。他完全可以辅佐朝政,治国安邦;但他坚定地选择了一心著书立说的事业中,成为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之一。

顾景星承传了顾家的读书传统,顾景星的曾祖父顾阙,曾祖叔顾问均为声名远播的理学家、教育家,顾问是医圣李时珍的老师。冯(冯天驭)、顾(顾问、顾阙)、郝(郝守正)、李(李时珍)是史称"蕲州四大家",深厚的地域文化储备与个人天资结合,在顾景星身上得到充分验证。

顾家星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李时珍对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顾景星从小就十分敬仰李时珍,小时候就常听到大人讲李时珍一些不为人知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暗中助人的品德等事迹,他称赞李时珍说,象李时珍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热爱医学,抛弃荣华富贵;学习一般知识而通达高深道理;既聪明又仁厚,医道成熟并且成就高的人,谁又能和他媲美呢?

他在《白茅堂集》收录了《李时珍传》一文。当年,他写《李时珍传》时,不仅对李时珍及其一家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而且也通读了《本草纲目》全书,他写李时珍惜墨如金,寥寥数语即把李时珍和其一家进行了高浓度的概括。在论述本草纲目书中的内容时,他写得很详细,象一个学者一样对一些药物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读。